【朱恩】性少数群体骄傲旗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trans ftm 填充 【朱恩】性少数群体骄傲旗帜

【朱恩】性少数群体骄傲旗帜

#【朱恩】性少数群体骄傲旗帜|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男同自豪旗

“彩虹旗”是采用彩虹的主要色调组成的多色旗帜,当今有很多种彩虹旗正在被使用,他们之间可能完全没有关联。彩虹旗的出现绝不是空穴来风,早在英格兰维多利亚时期,就有色彩与同性恋关系一说了:紫色(更确切地说是淡紫色)象征骄傲,绿色与同性恋联系紧密,因此“彩虹旗”体现的是同性恋群体一种骄傲的姿态。

1978年,来自旧金山的艺术家吉尔伯特·贝克用手工制作了第一面真正意义上的“彩虹旗”。

从此以后,“彩虹旗”逐渐成为世界LGBT运动(注:所谓LGBT,指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恋者Bisexual及跨性别者Transgender,是四类人群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符号。

男同——熊族

“ 熊族运动”诞生于美国,是与当时(即20世纪80年代)主流男性主流文化的反动。当时男性主流文化对男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具有修长、干净的手指;一头茂盛、有型有款的发式;胸部、背部、腿部不留一丝毛发,而只允许留有一小撮修剪利落的阴毛。而“熊族”主张的却是一副全然不同的外表,他们认为男性应该体重超标、浑身长满体毛。主要是有些人在当时认为主流的男性文化太着重于没有必要的身材标准上(瘦、没有体毛和年轻),因此这个族群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具体分类上:

西方熊族分类:

灰熊(上了年纪或看上去年长);

黑熊(黑种人);

圣诞熊(拥有白色头发);

猫熊(亚洲人);

北极熊(年龄较小或身材魁梧、体毛较少的男人);

水獭(身材苗条的熊)。

东方熊族分类:

小熊(身材瘦弱);壮熊(体格健硕);

毛熊(体毛浓密);胡子熊(满脸胡子);

金刚芭比(身材魁梧但举止阴柔);

熊爹(年纪篇大);猴(身材瘦弱);

狼(身材中等偏瘦,但体毛浓密);胖熊(体重超标);

合成兽(喻指比“熊”要瘦,却比“猴”要胖。);

蝙蝠(泛指多种族之间的族群)

女同自豪旗

女同性恋,即Lesbian,中文译作蕾丝边、拉拉等,主要指女性对女性在情感上和性爱中的需求和向往。注:Lesbian起源于古希腊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居住的小岛的名称Lesbos,又简称为les。

女同自豪旗(1970)

倒三角+双刃斧的组合构成了女同性恋自豪旗帜。其中,倒三角形源自于二战期间纳粹用于关押不合群的犯人,女同自豪旗帜以倒三角彰显群体的独特与骄傲;双刃斧是米诺斯文明中一个古老的符号,女同群体以斧头的形象向世人宣示“我们是独立的、是有力量的!”   

  

  跨性别者自豪旗

  跨性别者自豪旗(1999)

跨性别是指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出现对立的状态,与之相对的则是顺性别(Cisgender),即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一致。跨性别实质上与变形人(即以手术或药疗的方式改变生理性别)、异装癖等群体有多方面的重叠,但并不完全对等。

跨性别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跨性别男性,即拥有女性的生理、男性的身体(Trans man,亦作FtM ),二是跨性别女性,即拥有男性的生理、女性的身体(Trans woman,亦作MtF )。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跨性别(T)一般不属于LGBT中前三者的范畴,无论是男同性恋、女同性恋,还是双性恋,他们都属于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而跨性别(T)属于性别认同和表现(gender identity and expression) ,他们可以是男同、可以是女同,甚至也可以是双性恋或无性恋。

专属于跨性别群体的旗帜是由设计师Monica Helms在1999年创造的,其具体是由五个水平线条构成的:两个水蓝色、两个粉红色,与中央一个白色。这面旗帜的含义是:“顶部和底部的水蓝色,是传统分配给男婴的颜色。邻近的粉红色是传统分配给女婴的。中间的白色是为了阴阳人、转变中或认为自己是中性或不确定的性别。这图样表明,不论你用哪种方式飞渡它,始终是正确的。” 

  间性人自豪旗(2009)

 间性人,俗称“双性人”,具体指生理上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在社会中容易被称作“第三性”。实际上间性人渴望在世俗社会中明确自己的生理性别,并且确立一个社会性别角色(当然,不排除有部分个体愿意选择以“双性人”的身份持续存在下去)。总之,对一位间性人最恰当的称法,是询问ta本人所认同的性别及概念,请ta为自己“定性”和命名。 

间性个体往往容易被神明化或妖魔化。例如古希腊神话中雌雄同体的神祗赫马佛洛狄忒斯(Hermaphroditus),乃赫尔墨斯与阿佛洛狄忒之子,其名亦是英文“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一词的词源。

专属于间性人的旗帜于2009年制作而成,由上至下具体是由粉红色、白色、双宽条带的蓝色混接粉红色、白色和粉红色五条排列构成。

下面一幅图是另一面间性人自豪旗帜,是由澳大利亚国际间性人组织于2013年制作而成,旗帜以黄色为主背景,中心有一个紫环,象征着间性人的完整性。

间性人自豪旗(2013)

  多性恋自豪旗

多性恋(polysexual)主要是一类对多种性别(除跨性别者、变性人、间性人等)皆可出现爱恋的群体,他们容易受到对方肉体、性格、人品等多个方面的吸引,从而产生深厚的情感。但需要指出的是,多性恋并非等同于多元之爱(polyamory)、泛性恋(pansexual)。多元之爱是指渴望同时与多个人发生情感碰撞;泛性恋是指与一切性别皆可以产生情感碰撞,包括男性、女性、跨性别者、变性人、双性人、人妖等。而多性恋强调的是多种性别,但并非全部性别。 

泛性恋自豪旗

泛性恋(pansexual)是指与一切性别皆可以产生爱情,他们秉持着爱情与性别无关的观点,因此牛津英语字典将泛性恋定义为“没有限制或抑制性的选择”,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性取向。 正如“泛性恋”的前缀“泛”就来自古希腊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所有”或“每一个”。

  无性别自豪旗

无性别,是指没有性别归属,而且认为自己的具体性别不是决定自我的主要因素。

  无性恋自豪旗

无性恋(Asexuality,也称为nonsexuality)简言之就是无论是对男性、女性还是其他任何一种性别产生性欲的现象,一般被称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之后的第四性恋。但是,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或经历对某一性别多一些好感,称为“有浪漫情节无性者”,同时根据其爱上的对象的性别又可以分为四类:同性浪漫无性恋者、异性浪漫无性恋者、双性浪漫无性恋者;而不爱男人也不爱女人的无性恋者叫做无浪漫情节无性恋者。 

无性恋骄傲旗帜由黑、灰、白、紫四种颜色组成,其中黑色代表无性,灰色喻指在有性和无性之间摇摆,白色代表有性恋,紫色代表整个团体。

 双性恋自豪旗

双性恋是指既能出现对男性的情感与性欲,也能出现对女性的情感与性欲,可能有的稍微偏向男性,有的稍微偏向女性,有的大体相当。

双性恋自豪旗帜是由迈克儿·佩奇设计的,旗帜的顶端代表同性恋的红色或粉红色条纹,底端是代表异性恋的蓝色条纹,中间是代表双性恋的紫色条纹。

  流性人自豪旗(2012)

性别流动者或流性人,是指在不同阶段中任意切换性别取向的人群,在这类人群的意识中,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与表现是相互交融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男性就该这个样子、女性就该那个样子”。流性人的性别认同是动态变化的,会在两种或以上的状态之间连续流动。

流性人骄傲旗帜由JJ Poole创建于2012年。每种颜色代表流性人群体在不同时段中性别认知的各种状态。粉红色代表女性特征,白色代表无性别,或性别中立的,紫色代表女性和男性,黑色代表其它所有性别的组合,蓝色则代表男性特征。

非二元性别自豪旗

性别酷儿自豪旗

性别酷儿属于跨性别的一种,这一群体拒绝性别的二元划分,既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也不认同与自己相反的性别(如变性后对自己的性别仍无法接受),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性别特质的人(既体现在精神上,也体现在生理上)。

性别酷儿具体有四种:

一是 精神双性人(bigender) ,也就是两种性别特质(不一定是男女),都认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切换性别角色(可能仅仅是性别认知上,而非生理上);

二是精神三性人(trigender) ,是指在男、女、第三种性别间自由切换性别的人群;

三是精神无性人(agender) ,是指没有任何性别认同的人群;

四是精神无性人(pangender) ,这类人群认为人不应有性别之分,即人可以属于所有性别,或者只是不想归于男女之外的第三性,实际上到最终还是会倾向于某种性别的认可。

皮绳愉虐(台译)

BDSM是指一系列行为模式的性爱动作或角色扮演,包含了绑缚与性调教(Bondage & Discipline,即B/D)、 支配与臣服(Dominance & Submission,即D/S)、 施虐与受虐(Sadism & Masochism,即S/M) 等,其中SM(虐恋)也属于BDSM的一种。

BDSM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女神伊南娜的宗教仪式,“痛苦和狂喜的交融体验与意识状态,惩罚、呻吟、狂喜、哀叹和悲泣,让自己在悲伤与哭泣中耗尽”,在14世纪的轶事报导中也说到了一类人在性爱前愿意被鞭打以此获得性快感,在中世纪“宫廷爱情”文化中,骑士对女主人的卑屈献身甚至被认为是BDSM的先驱。

BDSM旗帜中的三螺旋图案主要是以权利的形式存在,体现具有不同性取向的人群应该得到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与尊重,不该受到歧视。

皮族与恋物(1989)

皮族文化(leather) 也是BDSM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从二战后的飞车党文化演变出来的,二战之后又由于许多移居到大城市的同性恋群体开始组建了皮革俱乐部、汽车俱乐部等。

后皮族文化才应运而生的。 到了80年代初期,女同性恋者们逐渐加入其中,推动了同性恋群体对皮族文化乃至BDSM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恋物(fetish)是指对某些无生命物体、人体器官甚至抽象概念产生性兴奋和性满足的一种性现象。

皮革骄傲标志是由Tony DeBlase于1989年设计,常常用于代表皮革亚文化群,不经得到了同性恋群体的广泛接受,而且直至现在还代表着和皮族文化相关的组织。 

如果您喜欢的话,可否点点你的小手指,支持一下呢?

视频区有本文稿制成的视频,欢迎您的浏览,

希望您以后能继续支持叁口人!

你的朋友,

朱恩。

(图片内容均来自网络

以及https://www.sohu.com/a/248715495_651446

若有侵权,及时联系并删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